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8月14日下午,“十四五”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、国家出版基金项目《日军“慰安妇”全史》在上海书展首发,上海师范大学教授、中国“慰安妇”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分享了团队的最新发现——一张南京“人民慰安所”的照片。
南京人民慰安所,11号
从“东京审判出版工程”到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》,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多年来深耕抗战历史研究。与苏智良团队合作的《日军“慰安妇”全史》,以“全景式铁证、系统立体、学术标杆”三大特色,将零散史料串联成完整证据链,用200万字、30余年跨多国田野调查成果,封堵历史否认者的缝隙。
为确保内容准确,编校团队联合近代史、抗战史等领域专家逐章打磨,小至地名考证、大至历史表述,均严格遵循“无出处不采信,有争议必核实”原则。内文暗红色的设计寓意历史伤痕永不褪色,寄托着对受害者的深切缅怀。
《日军“慰安妇”全史》为日军“慰安妇”制度存立了铁证。大量资料和实地调查成果证实,日军在亚洲各地的殖民地、占领地均设立了形态各异的慰安所,仅日军第59师团的一个参谋,就参与建立了127家慰安所。经过多年努力,苏智良带领的团队已确认中国各地有2100家以上慰安所,中国大陆“慰安妇”制度幸存者为358人。近十年,团队努力把中国学者的声音传播到全世界,相关图书远销新加坡、韩国、阿根廷、埃及、日本等国。
上海师范大学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中国“慰安妇”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丽菲谈到网上配资官网,由于文献记录的缺乏,“慰安妇”研究领域中的田野调查极其重要,尤其是中国地区的田野调查,因为中国战区是日军“慰安妇”制度的发源和最大实施地,无论是受害者人证还是慰安所遗存的物证,中国区域这方面可供挖掘的制度实施材料相对最多,研究这一问题成为中国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